粗制滥造、质量低下,成为最近几年中小学教辅的“痼疾”,学生和家长该如何面对这些不合格教辅?怎样才能阻止不合格教辅盛行的势头?记者就此采访了政府部门、出版社、书商和师生等。
变相买卖书号埋下“祸根”
据新闻出版总署的检查发现,不合格的教辅类图书大多是出版社与书商合作出版的。
实际上,在这种“合作”的背后,有一条看不见的利益“链条”。据一位知情人士称,所谓的“合作出书”,有一种情况就是变相从出版社买书号,书籍名义上由出版社出版,但最后由合作方负责印刷、包销,然后向出版社提交一定费用。折算下来,一个书号的具体金额视出版社大小而定,一般在二三万元之间,少的在一万元甚至几千元。
“买”到书号后,整个选题策划、组稿、编辑、录入、校对、排版、封面设计、印刷制作等图书出版的全部流程,都在书商的掌控之中。按照规定,书开印时出版社的相关人员应在印刷厂全程监印。但据业内人士透露,极少有出版社履行这一职责。他们一开具完“委印单”就撒手不管了。但是,书一旦出了问题,出版社就成了“替罪羊”。
让很多出版社甘于充当这种角色的是背后的利润。据业内人士称,有的教育类出版社教辅类书号占到20%之多,自己出书要冒赔本的风险,所以把书号卖给书商或图书策划室,甚至是挂名在出版社下的文化公司,是稳赚的买卖。一般书商会把图书成本控制在定价的3折左右,然后以5折或6折的价钱出手,7折卖给学生,这之间的差价用来打通某些学校或教师。
家长学生无奈面对劣质教辅
时下正值开学不久,正是教辅热销的时候。9月23日是一个周末,中关村图书大厦的教辅图书区挤满了学生和家长。一位抱着五六本教辅书的家长正在为孩子选书。“孩子今年读初二了,学习忙,没时间来,即使来了也是盲目地买。”在问及选择图书标准时,她说,“我首先找知名出版社,而且内容与教材要相配套,装祯、印排质量也很重要。”她随手拿起了书架上的一本书说:“你看这内页花里胡哨的,都是广告,字又小,这种书买回去孩子也不爱看。”
一位孩子刚上小学的韩姓家长对于选购教辅书没有什么经验,虽然她听说最近查处了一批劣质图书出版社,但是并不知道出版社的具体名称,因此只能到大书店买书,以防买到劣质书。
对于教辅书的质量,几乎所有接受记者采访的人都以妥协的姿态面对。北京十九中学一名高二女生说:“其实,现在教辅书上看到错误太正常了,我们只能识别明显的错误。”
虽然明知道教辅图书质量参差不齐,但毫不影响大家购买的热情,整个教辅图书区挤满了学生和家长。
记者按照不合格名单对照,发现还有几本仍在销售。但许多家长对不合格教辅书名单并不知情。针对这一问题,新闻出版总署的有关负责人说,下架的通知还没有下达到书店,因为需要一定的时间按程序运行。
从源头上切断劣质教辅后路
如何有效地防止质量低劣的教辅图书出版?新闻出版总署有关负责人称,为切实加强对图书源头出版环节的管理,要通过建立奖优惩劣的制度来提高图书出版的整体质量。对此次检查中发现的出版劣质教辅图书的出版社,“该处罚的处罚,该整顿的整顿,绝不姑息”。
按照最新修订的图书出版管理的相关条例,差错率在万分之三以上的不合格教辅图书,出版社停止发行,不合格图书将召回处理。目前,总署已经向5家违规出版社下达了通知,要求出版社立即召回不合格教辅书,并停止发行。
在这次检查中发现,编校质量较差的教辅读物大多是合作出版的图书。该负责人表示,出版管理部门必须加大对买卖书号的查处力度,进一步规范合作出版行为,以确保教辅读物的优质出版。
某出版社一位工作人员认为,杜绝不合格教辅还是要靠管理部门加大监督管理。她认为,现在大多是采取临时突击式的检查,不能有效地从源头上防止质量低劣的教辅读物出版;另外因其准入门槛过低,在客观上难以保证出版人员的素质。(本报记者 赵秀红 实习生 苗艳丽)